SERVICE PHONE
18302564812發布時間:2024-09-09 19:54:50 點擊量:
中國武術何時進奧運 自身“短板”亟待彌補8月5日,武術運動員在媒體見面會上展示套路。當日,“北京2008武術比賽”媒體見面會在北京奧運會主新聞中心舉行。據了解,“北京2008武術比賽”將于8月21日至24日在北京奧林匹克體育中心體育館舉行,比賽設套路10枚金牌、散手5枚金牌。
資料圖片:2007年7月28日,7月27日,中國河南少林武術表演團的演員表演《祈福儀式》。當日,中國河南少林武術表演團在墨西哥城的城市劇院舉行首場演出,近千名觀眾前來觀看。
7月8日,在印度南部城市海得拉巴的一所學校內,幾名女學生在練習中國武術。該校內10歲至16歲的學生在上學期間,每周都進行武術學習。
經國際奧委會批準,“北京2008武術比賽”將于8月21日至24日在奧林匹克體育中心體育館舉行。國際武術聯合會秘書長、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主任、中國武術協會主席王筱麟說:“一個非奧運會項目能在奧運會期間舉辦比賽,這在奧運會歷史上是第一次,對中國武術來講也是第一次。”
武術享受到了“特殊待遇”,但國人最期盼的,還是武術能走進奧運會正式比賽賽場。武術何時能進奧運?《瞭望》新聞周刊日前走訪了一些“武林人士”,傾聽他們對于武術發展的心聲。
“1936年,中國武術第一次出現在德國柏林第十一屆奧運會上。實際上,武術在柏林既不是比賽項目也不是正式的表演項目,只是張文廣等一批老武術家在賽場外舉行了一系列表演引起轟動。”王筱麟說“現在這個結果,很多人還是覺得不過癮,說怎么不搞一個正式的比賽項目。這可以理解,1936年至今,整整72年了,大家都企盼著中國武術有一天能夠進入奧運會的正式比賽賽場。”
“但了解一下國際奧委會的章程,就會發現有這個結果已經很不容易了。”王筱麟說:“第一,此前,非奧運會正式項目是不允許進入奧運會賽期的。1992年之前奧運會設的表演項目同樣如此。打個比方,8月8日北京奧運會開幕,表演項目8月7日就要結束走人。1988年漢城奧運會上的表演項目跆拳道就是如此。第二,比賽場館是奧運會的正式場館——奧林匹克體育中心體育館,之前在這里比賽的是奧運會的正式項目手球。第三,設置了正式比賽項目,金銀銅獎牌。這次比賽一共設15塊獎牌,10塊套路金牌,5塊散手金牌。獎牌在用料和造型上與奧運會比賽項目所使用的獎牌是一樣的,只是雕刻的文字不同,沒有奧運字樣,但也是國際奧委會認可的。”
王筱麟同時強調:“此次武術比賽的名稱是‘北京2008武術比賽’,而沒有用北京武術邀請賽之類的名稱。搞體育的人都知道,用這樣的名字是有特殊含義的。”
參加“北京2008武術比賽”的運動員是有89個國家和地區、1300多名運動員參加的2007年“第九屆世界武術錦標賽”選拔產生的男女套路前6名mile米樂m6,男女散打前8名,外加經國際武術聯合會批準的20個外卡運動員。
“2008奧運會期間,武術有了一個很好的展示機會,既然給我們設置了這個舞臺,就一定要抓住這個機遇。要通過這次比賽進一步弘揚奧林匹克精神,體現出武術這個項目發源于中國,開展于全世界,已經具備了體育競賽的鮮明特征,為武術下一步的發展奠定好的基礎。”王筱麟說。
接受采訪的有關專家介紹,目前,武術可以分為競技武術和傳統武術。傳統武術是按照武術的傳統樣式和自身發展規律發展著的武術。而競技武術是在傳統武術的基礎上借鑒奧運會競賽原則和模式進行整理并發展起來的,有著明顯的競技體育特征,其發展目標就是爭取進入奧運會。
近些年來,一些人士指出了競技武術快速發展的種種弊端,認為中國武術的精髓在于傳統武術,普及、推廣的重點還是應該放在傳統武術上。
“傳統武術是中國武術的根,競技武術是枝葉。沒有根,就談不上枝葉的繁茂。所以任何時候傳統武術都不能丟掉,這是中國武術發展的根基。”王筱麟說:“但是必須要承認,現代奧運會是體育競賽的最高殿堂,一個項目如果進入了奧運會,就會產生巨大影響。各個國家體育部門和奧委會對這個項目的支持力度、人們的關注程度、商家和媒體的重視程度,都會不一樣。咱們可以比較一下,柔道、跆拳道過去在中國是個什么情況,如果柔道和跆拳道不是奧運會的比賽項目,會有今天這樣的局面嗎?”
王筱麟強調:“進入奧運會對中國武術的發展只有好處。而且從大的方面講,這對于增強中國的‘軟實力’也是很有利的一件事。”
近些年來,競技武術在國際上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時期。國際武聯的會員已經發展到了120個國家和地區,武術已經有了世界錦標賽、世界杯散手賽并進入了多個洲或地區綜合運動會。
王筱麟說:“國際奧委會評估一個項目能否進奧運會有一套標準,包括是不是有75個以上的會員、是否遍布五大洲、是不是有固定的世界錦標賽、世界錦標賽是不是既有男子項目又有女子項目,等等。這都不是問題,武術現在都有。”這些都是武術進奧運的有利條件。
雖然形勢有有利的一面,但難度依然不小。一大障礙在于,面對日益龐大、臃腫的奧運比賽項目,國際奧委會已經開始了“瘦身”計劃。
2005年7月,在國際奧委會第117次全會上,國際奧委會開始對多個世界普及率不夠高的項目進行投票,一個項目如果沒有獲得一半以上委員的贊同票,那么在2012年將被淘汰出奧運會這個大家庭。結果,棒球和壘球被淘汰出局,這也是自1936年將馬球剔除出奧運會后首次遭到削減的奧運項目。
另外,高爾夫球、壁球、空手道、7人制橄欖球、輪滑5個期待進入奧運會的新增項目,在稍后進行的投票中,都沒有得到進入奧運會必需的超過2/3的票數,結果無緣進入奧運會。理由是這些運動在世界的普及率不高、不是國際社會的主流運動。在這種大環境下,中國武術進入奧運會難度很大。
“羅格先生擔任國際奧委會主席以后,提出了奧運瘦身計劃。武術進奧運的局面確實不容樂觀。”王筱麟說:“有一些人不了解情況,說1964年日本的柔道、1988年韓國的跆拳道都擠進去了。但現在的情形和當時不能同日而語。”
擁有幾千年歷史的武術是中國的國術,但就是在中國,其普及率也并不樂觀。有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學習武術的人數不足總人口的5%。而在韓國,跆拳道不僅是在校學生的必修課,而且每個現役軍人也必須練習跆拳道。也就是說,韓國的每個男子都曾經練習或長期練習跆拳道。
《瞭望》新聞周刊在河南登封數個武術院校采訪了多位前來學武的外國人,他們來中國之前都對武術知之甚少。韓國人姬才煥說:“就我的感覺,武術在海外還不是很流行,了解的人也還不是很多,起碼在韓國是這樣。不少人都是通過影視作品才對武術有一些膚淺的認識。”
王筱麟對此深有體會。“目前武術雖然在一些國家和地區開展得很好,但大多數國家了解武術、練習武術的人還不多。有一個很好的例證:國際武聯的會員已經有120個國家和地區,但是一些國際知名體育人士都還不知道。可見我們的宣傳不足、影響還不夠大。”
“我相信武術進奧運是早晚的事情。”少林寺武僧團總教頭釋延魯說:“但推廣力度不夠、普及程度不足,是武術進奧運的一個最大的障礙。和當年日本柔道、韓國跆拳道的推廣力度相比,我們差了很多。”
作為韓國跆拳道推廣到中國的見證人,王筱麟對于韓國人的推廣力度記憶猶新。“當時中韓還沒有建交,但韓國人贈送我們跆拳道器材、派出教練教授,一切都是免費的。甚至我們安排來華教練住宿,人家都堅持要自己付錢。韓國跆拳道從1988年的表演項目到2000年的正式比賽項目,走了12年,其中的經驗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少林寺方丈釋永信認為,國家應當有一套指導方案,以統一政府、民間機構的普及推廣活動,達到更好的效果。
登封市體育局副局長王松偉,不僅長期從事體育工作,同時也是一位習武二十多年的“武林中人”。他分析說:“比如場地問題,練傳統武術,有塊空地就行了;而競技武術規定,比賽必須在規定的一種毯子上進行。以前一塊毯子4萬元左右,現在最貴的要10余萬元。這是很多學校、訓練隊無法承受的。登封的武校算是經濟實力比較強的了,但很多學校也沒有標準的比賽場地,全市加起來也就只有兩三塊場地。”
另有專家指出,盡管2002年結合奧運會競賽規則特點修改了《武術競賽規則》,對原有的規則進行了大膽的改革,但要將帶有濃厚中國文化特點的武術推進奧運會,競技武術的比賽規則、打分標準、參賽等級等方面依然存在改進空間。
作為國際武聯的秘書長,王筱麟說:“武術要進奧運,下面要走的路還很長。首先,武聯會員國還要繼續發展。現在國際武聯有120個會員,盡管已經高于國際奧委會要求的75個。但看看已經進入奧運會的一些大項目的協會,比如國際田競聯合會、國際游泳聯合會,會員都超過了200個,所以我們這塊還是要加把勁。
“其次,武術要在國際上真正開展起來,一定要堅持‘派出去、請進來’——派一些教練到國外去工作,更重要的是為國外培養一批技術人才,做普及推廣工作。前不久,我們在上海、武漢辦了兩期主要面向非洲的教練員培訓班,為他們提供吃住、訓練費用。他們學成之后就是種子,逐漸地就把他們國家的技術人才培養起來了。這個工作我們還要繼續做。
“再有,加強對外宣傳。這些年我們陸續派了一些團體到世界各地做一些巡回表演,奧運會以后這項工作會繼續加強。”
“明年3月23日,在美國科羅拉多要表決2016年奧運會的項目設置及奧運會申辦城市。在這期間,武術一定要繼續努力。”王筱麟說。
中國武術是中華眾多優秀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伴隨著中華文明史不斷發展、不斷改革、不斷完善,經久不衰,一路輝煌,一路辛酸,一路悲歌走來,具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和生存韌性。
中國武術只在中國獨有,其他民族不能產生。這是因為它是在中華文化的總體氛圍中孕育、產生、發展、衍化的,是與中華文化的大背景相對應的,是有血脈關系的;反過來,中國武術對中華民族也產生了全方位的影響,成為中國、中華民族的象征和代名詞之一。
“武以載道”,中國武術的靈魂包含“技藝”和“文化”兩個部分。不同于一般的傳統文化,武術既有“有形”可供真實操作的“外殼”,又有深奧“無形”的思想文化內涵存在。就“技藝”而言,是將能力發揮到極致的探索,是一種克敵制勝的手段;就“文化”而言,則不單純是一種武打之術,表達和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理念。
在上世紀80年代全國武術挖掘整理中,以“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風格獨特,自成體系”為準繩,確定了我國計有129個拳種,1000多個套路,10000多個,其豐富性可見一斑,更不用說改革開放以來創新發展的新流派、新。綜觀之,中國武術,博大精深。
但是,武術講究師徒相傳,必須幾十年如一日,亦步亦趨地跟隨、揣摩、演練,然后才能繼承。由于現代社會環境的變化,傳統武術遇到了后繼乏人的尷尬。隨著老拳師的相繼離世,一些拳種因后繼無人而消失。
面對這種狀況,我們的對策是推出脫胎于傳統武術的競技武術,以此帶動和振興中國武術。但是,由于競技武術日漸偏離武術的本質,它的危機早已凸顯出來。
目前,競技武術中套路和散手兩種形式并存,但它們都沒有很好地保持中國武術的本質特征。“擊”和“舞”是中國武術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但是,競技武術使兩者的分化愈來愈明顯,切斷了兩者間的密切聯系,成為毫無關聯的兩個項目——套路和散手。練套路的上不了擂臺,不會“擊”;練散手的只能對抗,“舞”不了。中國傳統武術家是“擊”和“舞”不分家,既能“舞”又能上擂臺的。
現在,套路競賽武術元素越來越少,體操化的痕跡越來越重;散手競賽也快要成了“拳擊加腿法”、“自由搏擊”。這種情況的出現,不是武術界所希望的,這是競技武術比賽規則造成了武術畸形發展的結果。
競技體育的靈魂和特點就是競爭,它有自身的規律和內在的屬性,一方的勝利即他方的失敗,這種排他性是由目標的惟一性所決定的,也是現代人競爭意識的形象表現。
而武術套路競賽和體操、花樣滑冰等項目一樣,以評分的方法進行比賽,這無疑使武術中最有魅力的成分——競爭雙方之間的相互搏斗和各派之間的實際較量在很大程度上消失了。
體育主管部門意識到套路競賽的不足,推出了競技散手。但散手不論形式、內容,還是競賽規則等,都接近于西方的拳擊和其他搏擊項目,沒有樹立一個明確區別于西方搏擊的特征性的形象符號。上述種種,都不利于競技武術進入奧運。
競技武術犯了把武術僅看作一項體育運動的錯誤。社會發展到今天,中國武術更多屬于文化的范疇,武術的發展不能僅僅被看作是一項體育運動的發展而應看作是文化的傳播。
讓中國武術走向世界,這是一句老話,但如何才能讓中國武術走向世界卻是一個問題。這不僅是武術人應該考慮的事情,也是中國文化人應該考慮的事情。
一個民族的文化是否能打破隔膜和屏障,被另一個民族所接納,關鍵在于是否具備兩個條件:一是這種文化是否有用,這是最直接和最根本的,而武術恰恰最具備這一特質。中國傳統武術是集養、練、打、醫于一體的高級運動形式,在養生中求技擊,從技擊中得養生。這種發自于內在的調節更符合人對“自然”的要求,能最大限度地開發的潛能。
二是是否與人類發展的需求同步。當今世界,和諧成為人類共同追求的目標。而武術正是在“矛盾中求發展的一種和諧的身心運動”,以“以武演道”的手段和方法,達到“追求和諧”的目的,其中包含著中國人獨特的思維方式、行為規范、審美觀念、心態模式、價值取向、人生觀和宇宙觀。如果我們牢牢抓住這兩大靈魂,中國武術走向世界的步伐將會進一步加快。
“千古不絕精武魂,惟有武術真國色”。時代的要求、武術的本質都決定了中國武術的傳播必然將以文化的傳播為核心,這是毋庸置疑的。
或衣袂飄飄仗劍而立,或刀光霍霍聲勢奪人,說到中華武者,中國人的腦海里浮現的大都是這樣的水墨畫卷。
在河南登封,不少金發碧眼的外國人已成為畫中舞刀弄棒的主角。據粗略統計,目前在登封習武的外國人,至少也有數百人。對于一些外國人來說,武術就是中國文化載體。習武,便是體驗中國文化的最直接的方式。
8月初的一天下午,本刊記者到達少林鵝坡武術學校的時候,已是殘陽西斜,外國學員們剛剛結束一天的訓練。“他們正在吃飯,稍等一下吧。”學校的一位負責人說。
每天5點10分起床,晨練;7點早飯;8點30分到11點上文化課;下午3點30分開始武術訓練,到6點結束;武校每一天的生活如此周而復始,清苦而單調。不過這些外國學員們已經適應了拜師學武的生活。
“很好呀,我早就習慣這里的生活了。”這個21歲的瑞士人起了一個很中國的名字——馬超,他已在登封習武3年。“我一直對中國感興趣,16歲的時候就來中國旅游過3個月,到過北京、鄭州,之后才知道了登封。19歲的時候,我就來登封學武了,我的目的就是感受不同的文化。在這里學完之后,我還要去東方的其他國家,比如日本。”
24歲德國人王菲則是以馬超為榜樣來到了中國。“我愛好中國功夫,偶然在德國的電視節目里看到介紹馬超,才知道登封有這樣的武術學校,我就來了。以前了解武術的途徑就是電影和電視,雖然明白影視里的武術和現實里的武術是不一樣的,但我來的時候,還是想著可以在這里學到電影里的那種飛檐走壁。”王菲笑著說:“現在我對中國武術的認識多多了。我的計劃是在這里學習兩年半,然后再到其他地方去繼續學習,比如說武當山。”
少林武僧團培訓基地21歲的西班牙小伙阿力,也是被中國文化所吸引來到這里的。“我的嫂子是中國人,經常告訴我有關中國的事情,所以我對中國的了解比一般西班牙人要多一些。有關少林武術的事情也是從嫂子那里聽來的,我一下子就著了迷,忍不住想來看看。現在學了7個月,我準備學上5年。”
和阿力同宿舍的一位來自法國的小伙子說,自己來登封的目的,除了學習武術,還要學習中文。他用很生硬的中文告訴記者:“學校的訓練很好,少林武術很好。這里的人也很好。”
在少林鵝坡武術學校,本刊記者見到了一對韓國兄妹——16歲的姬才煥和12歲的姬海蘭。他們來到登封已經4年了,一直在這里學習。“每年只有過年的時候回首爾幾天。”妹妹姬海蘭已經可以說一口流利的中文,甚至河南話她也說得不錯。
剛到鵝坡武校的時候,姬海蘭抱住送她來的爺爺的腿半個多小時不撒手,哭著鬧著要回首爾。而現在,12歲的姬海蘭有著超越年齡的成熟,她已經很清楚為什么要來中國學習武術。“現在在韓國上學競爭很激烈,就算考上了名牌大學,工作也很不好找。情況和中國差不多,甚至比中國的競爭還要激烈。所以,學習武術就是我的出路。雖然學武很辛苦,但中國人說過,‘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我的目標,就是當一個功夫明星。”
4年的浸染,姬海蘭已經漸漸愛上了中國武術。“說句老實話,武術在韓國知名度還不是很高,很多韓國人并不了解。我和哥哥來中國以前都沒有聽說過少林武術。跆拳道在韓國更流行,練習的人也很多。但是我不喜歡跆拳道,我覺得武術更好看,更帥氣。”
哥哥姬才煥的目標則更加現實,已經上高一的他,計劃在修完中學課程后參加高考,在中國上完大學之后再回韓國。
“我的目標是北京體育大學,學習和武術相關的專業。”姬才煥說:“大學畢業之后,我準備回韓國開一家武館。這都是和爸爸媽媽商量好了的。”
本刊記者了解到,這對韓國兄妹在登封學武一年的費用在10萬元以上,這對一個在韓國做服裝加工生意的家庭來說,并不是一個小數目。姬海蘭說:“父母已經為我們花了不少錢。”但兄妹倆充滿了信心,他們相信,通過學習中國武術,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
有著同樣想法的,是在少林武僧團培訓基地求學的一位12歲越南孩子。翻譯不在身邊,我們費了半天功夫,也沒有搞清楚他的名字。這個通過看電影愛上武術的孩子,在登封一年多時間了。“我喜歡猴拳、蛇拳這些和動物有關的功夫。”
對于自己此后10年的人生,他有了明確的規劃。“就在這里學上10年,然后回國去開武館。”他告訴記者,河南的釋小龍武校已經在越南開辦了分校。說到這些,他的眼睛里充滿了無限的憧憬。記者明白他的潛臺詞,一個越南人學好了中國功夫,一樣可以教自己的同胞學中國功夫。